在海洋經濟崛起與全球深海探索需求升級的雙重驅動下,水下機器人已成為海洋資源開發、科學研究與應急救援的核心裝備,2025年行業整體呈現技術突破加速、市場規模擴容、應用場景多元的發展態勢。據中國報告大廳數據,2024年我國水下機器人產量達5582臺/套,市場規模12.49億元,2025年產能預計同比增長12%,產量將突破6903臺/套,全球市場規模同步攀升至180億美元(QY Research數據)。從區域格局看,北美憑借技術先發優勢主導高端市場,歐洲在環保型機器人領域領跑,而中國作為亞太地區核心增長極,已形成廣東(7.47萬家企業)、江蘇(6.10萬家)、浙江(4.09萬家)為核心的產業集群,在深淵探測、多機器人協同等領域實現從跟跑到并跑的跨越,部分技術性能與國際頂尖產品差距縮小至15%以內。
水下機器人作為成本低廉、功能多樣且便攜的先進裝備,廣泛應用于海洋工程、生態保護、資源勘探等領域——在海洋石油天然氣探測中,可實現水下管道腐蝕檢測與井口維護;在海洋底棲生境保護中,能精準采集生物樣本并監測生態變化;在海上地震采集作業中,可替代人工完成高危環境下的數據采集。作為國家戰略新興產業范疇的高端制造裝備,其雖短期體量有限,但戰略價值顯著,是衡量一國海洋科技實力的重要標志。不過,行業發展仍面臨挑戰:為滿足搜救、檢查、打撈等單一場景需求,部分產品功能性趨于固化,難以應對復雜多變的水下環境;同時,小型水下機器人為提升作業能力,體積與重量不可避免增加,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機動性,這些痛點成為技術迭代的核心方向。
從全球技術演進來看,二十世紀以來,美國、日本等海洋大國率先突破混合式水下機器人技術,成果獲國際認可。美國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(WHOI)研制的海神號(Nereus HROV),自帶能源且支持模式靈活切換——以遙控模式(ROV模式)完成取樣與輕作業,配備獨立作業單元,可現場短時間改裝為自主模式(AUV模式),適配不同任務需求;日本東京大學開發的R2D4智能水下機器人,專為深海與熱帶海區礦藏探測設計,借助水底聲波反射分析地形,可拍攝高精度圖像,其總長4.4米、高1.08米、質量約1058公斤,最大下潛深度達4000米;美國Forum Energy Technologies的輕型工作級ROVComanche38,2021年完成極地海上試驗后,被用于北極和亞北極海底生態系統勘探,安裝于加拿大研究破冰船CCGSA mundsen上,展現出極強的極端環境適應性。
我國水下機器人研究雖起步較晚,但近年來在政策支持與科研攻關下成果顯著,部分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。上海交通大學研發的海龍2號無人遙控潛水器,可在3500米水深、高溫高壓環境下開展海洋調查,配備5臺多功能攝像機、1臺靜物照相機及多組照明燈,搭載2個多功能機械手(最大抓取重量250公斤),能為科考提供高清影像與實物樣本;中國科學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主持研發的海星6000ROV,在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支持下,可完成深海生物、沉積物、水樣等系列化取樣,以及激光拉曼原位測量,填補了我國6000米級深海作業裝備的空白;國內多單位聯合研制的海馬號ROV,采用6061-T6槽鋁焊接框架(兼具耐腐蝕性、低密度與高強度),配備9臺攝像機(含1臺高清設備)、9只水下燈及2套機械手(左前五功能、右前七功能),可協同完成海底取樣、線纜切割等作業,已在南海多次執行探察任務,不過其方正外形導致水下運動阻力較大,作業時需依賴母船提供運輸與技術支持。
水下機器人系統總體設計
當前市場主流的小型水下機器人,普遍采用陸上控制系統+水下作業系統的架構,兩大系統包含多個功能子系統,協同實現水下作業的精準控制與高效執行。

(一)陸上控制系統
陸上控制系統是操作人員與水下機器人交互的核心樞紐,承擔指令發送、數據接收與狀態監控功能,主要由操縱系統、供電系統及其他控制系統構成。
1.操縱系統:為人員操作提供可視化平臺,通常集成于專用控制箱(內置處理器、顯示器、輸入設備)或筆記本電腦(便于便攜與現場調整)。其中,處理器作為核心,負責數據處理與指令轉換;顯示器實時反饋水下高清視頻、深度、速度等關鍵參數;鼠標、鍵盤等輸入設備支持操作人員下達前進、下潛等指令。系統預裝高效穩定的控制算法,通過建立機器人動力學模型、編寫預測控制算法,確保指令響應快、信號震蕩低,使整機具備較強抗干擾能力,適配復雜水下環境作業。
2.供電系統:針對水下部件均采用DC直流供電的特性,結合艙體空間限制,形成兩種供電方案:一是小型ROV直接攜帶直流蓄電池,非工作時可單獨取出充電,不過會增加設備負重,且需嚴格保障蓄電池水密性;二是通過陸上大功率整流變壓器,經臍帶纜為水下系統供電,適用于長時間、大功率作業場景,如深海勘探與管道維護。
3.其他控制系統:主要負責狀態信息處理、指令傳輸及連接保障,其中連接系統是關鍵支撐——通過適配水下作業環境的工業級連接器與專用傳輸模塊,實現陸上設備與臍帶纜的穩定對接,其核心作用是保障指令信號與數據傳輸的連續性和可靠性。連接系統需具備抗振動(10-2000Hz)、耐溫防潮(-40℃~85℃)特性,接觸電阻≤10mΩ,同時通過防呆插合設計避免安裝誤操作,插拔壽命≥5000次,確保在復雜作業環境下不出現信號中斷或傳輸延遲,在此基礎上將操作人員指令經處理器轉換為信號,通過連接系統與臍帶纜精準發送至水下單元;同時接收ROV傳回的設備狀態、環境數據,經處理后直觀呈現給操作人員,還可針對不同工作需求靈活展示參數變化,支持操作人員精準調試,確保機器人按預設任務執行。
(二)水下作業系統
水下作業系統是機器人實現功能的核心載體,由推進系統、通訊系統與作業系統組成,各子系統協同保障機器人在水下的機動性、通訊穩定性與作業能力。
1.推進系統:決定機器人的運動靈活性,主流采用多推進器設計(舵翼推進因適配流速較高水域,較少用于低速小型機器人)。在設計階段,需通過水動力數學模型分析優化,選擇適配電機與螺旋槳。小型機器人常用X字型六推進器架構,相較于十字型結構,可實現更多樣的運動姿態;電機采用直流無刷電機,保障長使用壽命,且能通過電流方向切換實現正反轉。理論上,六推進器設計可使機器人完成進退、潛浮、平移、旋轉、橫滾五個自由度的運動,顯著提升靈敏度與機體靈活度,適配復雜水下環境的姿態調整需求。
2.通訊系統:解決陸上與水下的信息交互難題——由于微波通訊在水下衰減快(有效傳輸僅數米)、信息量低,無法滿足高清視頻傳輸需求,小型ROV普遍采用臍帶纜有線傳輸方案。該方案兼具供電與通訊功能,不僅傳輸速度快、穩定性高,還能保障實時高清視頻與傳感器數據的雙向交互,是當前小型水下機器人的主流通訊選擇,尤其適用于近岸救援、淺海勘探等場景。
3.作業系統:根據任務需求配置功能模塊,小型機器人以觀察、取樣、簡單操作為主——觀察作業通過高清云臺攝像機實現,配合可調節云臺與水下探照燈,拓展視野并提升低能見度環境下的成像效果;復雜作業則通過更換作業端實現,如加裝小型機械手完成抓取、剪斷切割,或搭載取樣器采集水樣、沉積物樣本。系統預留多類型拓展接口,增強功能適配性,合理設計的模塊化結構可快速切換作業單元,提升設備利用率。
當前國內水下機器人產業仍面臨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的挑戰——關鍵部件如高端傳感器、耐壓殼體材料等依賴進口,導致設備性能發揮受限,維修保障成本較高,難以實現大規模量產。但我國擁有遼闊海域與豐富海洋資源,為產業發展提供了天然優勢:據《2025-2030年全球及中國水下機器人行業報告》,2024年我國海上平臺總數超1.2萬個,8萬公里海底管道亟需維護,深海礦產資源勘探需求年增速超20%,這些場景為水下機器人提供了廣闊市場空間,也推動行業加速突破技術瓶頸。
水下機器人行業 核心技術突破與未來趨勢
2025年我國水下機器人行業在核心技術領域實現多項關鍵突破,為未來發展奠定堅實基礎。深度探測方面,海斗一號成功完成多次10000米級深淵科考任務,在南海9740-10767米深度區間持續作業,創造我國無人潛水器連續下潛深度紀錄,其采用的新型耐壓殼體材料與抗沖擊控制算法,使設備可靠性較早期型號提升3倍,多船兼容系統還將單次任務數據采集效率提高40%。智能化方面,新一代機器人搭載AI圖像識別系統,在北極冰區科考中定位準確率達98%,模塊化設計支持快速更換作業單元,可同步完成地形測繪、生物采樣等復合任務,形成自主控制-智能規避-多源融合的技術閉環。

從未來趨勢看,行業將朝著三大方向加速演進:
智能化與自主化升級。隨著AI、大數據與物聯網技術的融合,水下機器人將具備更強自主決策能力——可自主規劃路徑、識別目標物體并動態調整作業方案,如世航智能自研的全自由度姿態控制算法,使機器人抗流能力顯著提升,可在0-10000米水深穩定作業。同時,設備將更注重數據處理效率,2025年相關深海數據交易規模預計達80億元,區塊鏈技術的引入將實現數據確權,推動科研數據向可交易資產轉化。
多機器人協同與新興技術融合。多機器人協同作業成為提升效率的關鍵,如青島國際海洋科技展上,10臺AUV集群執行海底測繪任務,耗時僅為單機的1/5,未來該模式將在深海資源勘探、海底基礎設施維護中廣泛應用。此外,水下機器人正與VR、元宇宙技術結合,某文旅項目通過機器人直播珊瑚礁生長,結合VR打造沉浸式海洋館,單日客流超萬人次,拓展了民用消費場景。
應用場景多元化與國產化替代加速。在傳統海洋工程、科研領域外,機器人正進入災難救援、海洋牧場、極地探測等新興場景——湖北中安國際的水下機器人,可在能見度不足5米的渾濁水體中,1分鐘內生成1:1三維實景地形圖,最深下潛300米,今年已完成長江水域丟失設備打撈、貴州溶洞救援等任務,企業訂單實現翻倍增長。國產化方面,2025年我國水下機器人出口至9個國家,在海洋資源勘探領域市占率達27%,成本較歐美產品低40%,隨著核心部件如高端傳感器、自主導航系統的突破,預計2030年全海深探測體系將實現自主可控,國產設備在全球市場的競爭力將進一步提升。
2025年,我國水下機器人行業正處于從技術突破向產業落地的關鍵轉型期,政策支持(如工信部《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業中長期發展規劃》、科技部專項基金)、市場需求與資本投入形成合力,推動行業快速發展。未來,隨著核心技術自主化、應用場景多元化與商業模式創新,水下機器人將成為激活海洋經濟的新質生產力,為我國建設海洋強國提供關鍵裝備支撐。